共享辦公室的崛起
近年來搭上共享經濟的熱潮,以租賃「共享辦公室」起家的WeWork、JustCo,紛紛在今年達到估值420億美元、5億美元。無疑地,WeWork是全球共享辦公室的領頭羊,他的業務發展不論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有非常深入的考量與策略,根據CB Insight的分析,目前WeWork是世界第七大的獨角獸公司(還不太了解獨角獸公司的朋友,可以點擊這裡去看看),在這兩年內,軟銀已投入近百億美元於WeWork,可見十分看好WeWork的後續成長。關於WeWork的商業模式,可以上他的網站去了解,或是參考創新拿鐵的這篇文章,都有非常清楚的介紹。
至於發源自新加坡的JustCo,則是號稱亞洲版的WeWork,主打更符合亞洲地區的商業策略及發展模式,目前在亞洲擁有26個據點,預計在2020年,達到100個據點目標。關於JustCo的模式,則可以去他的網站進一步了解。
然而,為什麼身為包租公的WeWork、JustCo,可以發展的這麼迅速?而且,他們的共享辦公室都是位於全球的一級戰區,例如紐約、東京、倫敦、香港、首爾等巨型城市,是哪些因素讓商業模式得以實踐?
(目前這兩家都仍在虧損狀態,但是部分原因是因為處於快速擴張期,長期來看,不論是軟銀、GIC、Fraser等投資方皆十分看好獲利成長。)
下面就來分享,為什麼WeWork可以站穩市場,如何在廣度與深度上大幅領先其他競爭對手!
三個值得注意的WeWork商業模式
一、分散風險,找對主力租客(Anchor tenant)
說到共享辦公室或共享工作空間,大家最直覺想到的使用者是新創團隊、個人工作者、自由業者或是小型工作室等,然而這些群體,卻也是相對容易受到波動而不穩定的,易造成租賃收入上的風險。因此,不論是WeWork和JustCo,皆有瞄準大型企業的需求,舉凡Microsoft、Google、facebook、IBM等公司,都是他們的用戶。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有彈性辦公空間的需求,例如給予內部的新創團隊使用,或是作為區隔本身業務的辦公空間等,這在過去的模式「租賃-裝修-使用」上,難以被滿足,因為前期所需投入的資金是相對多的。此外,近期的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或是英國脫歐等議題,都可能使大型企業面臨調整組織與各國佈局的可能,這樣彈性租賃的辦公空間反而成為大型企業最佳的選擇。
因此,有了中長期且穩定的客群,共享辦公室自然就可以完成最初的夢想: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想要的地方工作、想要的時間工作,並且只要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其他事情就交給WeWork處理。
二、抓到客戶痛點,提供市面上最佳的解決方案
除了先前提的大型企業的痛點之外,WeWork也很了解個人或小型團隊需要的是什麼。WeWork在辦公空間的租賃方案上,十分的具有彈性,除了時間彈性之外,甚至可以透過一張卡,在全球的WeWork趴趴走,對於一些常在各國間奔波的主管、創業家或是跨國工作者等,都有很棒的誘因,這同時也看到了規模經濟的效果。
此外,WeWork在每個據點中,都有一個類似大樓管理員的經營者角色,甚至還會經營社群、舉辦活動,讓工作者們彼此認識。因此,儘管WeWork在租金訂價上,並不是特別具有競爭力,但是加上這些額外的優點、服務與整體環境氛圍,是非常具吸引力的。(可以google一下,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呢!)
三、是科技公司作二房東,還是二房東做科技業?
奇妙的是,看似是做包租公工作的WeWork、JustCo,都不約而同的往科技領域延伸,例如收購3D立體模型公司、開發APP、研發臉部辨識技術等,以技術增加商業模式的附加價值,也增加了公司的賣點、延展性與擴張性,讓公司估值更一飛衝天,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是以科技為本,顛覆原來的產業,這個部分可以留待下次再另外討論。
除此之外,WeWork已經從原本的二房東,現在開始購置不動產了,擁有資產的WeWork未來勢必會與傳統的商辦租賃業者競爭,到時候想必彼此的商業模式都會再出現修正或改變,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