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創公司學到的四種「學習原則」

領導自己從提升學習力開始:向最好的學、從不同管道學、從不同領域學、保有思考的時間

Vivian Ku
Jul 20, 2021

儘管踏入職場三年了,還是常常驚訝於:工作竟然佔據了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常常在想,這段時間除了提升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外,還能帶給自己什麼?新創公司身為既有產業的挑戰者,快速學習是基本的態度,在我的商業分析的工作內容中,很大的一部分也是要去理解商業上的脈絡(Context),這可能涉及廣泛的資料搜集、理解,並轉化為決策的評估依據,也時常遇到從未碰觸過的議題或產業。

後來,這幾年的工作中,逐漸養成一些「學習的原則」,這些原則似乎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所有事情上,不管是發展興趣、精進專業,或是想要求職或轉職;有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多去網路上搜尋個資訊,有的則讓我在生活中時時提醒著自己,不可以過於自我侷限。這些學習原則,幫助我更加認識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進而看清楚自己的角色與定位。

Facebook營運長 雪柔‧桑德伯格 在他的《挺身而進》一書中提到:「到了一個階段,過去念什麼、做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夠快速學習、快速貢獻。其實沒有一個機會一開始就完全符合你的條件,你必須抓住機會,把機會調整成適合你,而不是一直挑到剛好適合自己的機會。當領導者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學習能力。

從都市規劃背景到商業分析領域,我一直都很相信「以終為始」學習的必要,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很容易讓人陷入學習的焦慮中,覺得要學的東西有千百萬個,速度再怎麼快,也沒有結束的一天。但是令人受挫的是,很難在一開始就知道那個目標是什麼,甚至像是雪柔‧桑德伯格說的,在市場上可能找不到一個完全符合你的條件的機會,在這種難受的時候,我會越是希望自己反其道而行,越是積極的去探索,而在職場上學會的學習模式,就在此時提供我莫大的幫助。

我想,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學習方法吧,這篇只是單純分享自己覺得受益很大的學習原則,就和那些渴望成長的人交流吧。

🚀 向最好的學 Learn From The Best

當我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我會想盡辦法找到最好的對象學習。拜網路之賜,這件事情變的比以往都還要簡單。

誰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對特定產業來說,通常就是國際等級的企業,例如設計產業會想到IDEO、軟體業會想到Google、FMCG產業會想到P&G、美妝產業會想到L’Oreal、共享交通會想到Uber、美食外送會想到Foodpanda。每當我接觸到一個不熟悉的產業或解決方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世界上最強的玩家,然後定期追蹤它、了解它是怎麼思考與運行的。

通常我也會刻意去查產業中較大的新創公司了解在這個產業中可以如何創新,畢竟新創的出現,必定是看到市場上還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是原先機制難以解決的課題。漸漸的也會發現,一旦某個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能成功打入當地市場,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也會跟著出現類似的服務,使用“我要做亞洲版的某某某”,的確是很好的方式。而研究新創公司,也讓我學習到創新者是如何表達觀點與販售願景的。

若是要研究新創公司,通常我會去下面兩個網站尋找初步資訊:

  • Crunchbase:新創公司的profile,從公司使命、願景、創辦人、員工規模、募資階段、金額與投資人,到近期的新聞都有。
  • Techcrunch:各領域新創公司的發展與重要新聞

對於某些特定的議題來說,有時候在學術與研究單位反而走得比較領先,就算不是在學術界打滾的人,其實也可以透過訂閱國際等級的期刊文章或是關注重要的實驗室,來了解學界的最新發展與研究趨勢,像是在都市規劃領域就可以參考美國APA的資訊,都有非常多與時俱進的觀點與研究;如果想要了解數位科技如何改變城市生活,以及其如何介入都市與人的活動,也可以關注MIT senseable lab;如果想要知道辦公空間的設計該如何回應不同世代的需求,可以關注WeWork blog

總之,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一個等級最高的學習對象來參考,吸取對方的精華。說穿了,這就是一種持續不間斷的案例研究,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套用。在工作上,常進行的競品分析、產業研究、市場研究,都不外乎是研究這些最可敬的競爭對手或同業。

💡 從不同的管道學 Learn From Different Channels

每個人適合的學習管道完全因人而異,不同的管道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我自己主要的學習管道是透過網路文章、Youtube、書籍、Podcast,加上線上學習平台,像是Hahow、Coursera等。這次比較想分享的是Youtube和Coursera對我的影響。

Youtube:一種更具體、案例式的學習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習慣去google搜尋那些我不懂的事情,大部分的時候也都能得到答案。開始工作以後,每當要學習一個新名詞、商業模式,或是在做產品或服務的案例分析的時候,我開始傾向使用youtube搜尋,因為我發現會得到很不一樣的結果。

像是當我想了解「智慧辦公室」時,若直接使用google搜尋關鍵字,通常會得到很多定義或名詞解釋,但其實我更想知道它包含了哪些元素、有什麼實際的案例、該如何規劃設計、實施的課題是什麼、對建築、裝修與管理成本的影響為何,這些具體的說明其實更容易從youtube影片中得到答案。(當然關鍵字一定會是英文的)

仔細想了一下原因,通常企業把自家的產品或服務做成影片,表示是需要進行產品行銷與品牌溝通的時機,這時產品就算未完成也有個基本的mock up了,所以在解釋上能更加具體,能針對產品的Benefit與Feature進行說明

此外,若某A公司有實際導入智慧辦公室,也會透過影片說明智慧辦公室的特色,像是提供更好的辦公體驗、吸引招聘頂尖人才、提升環境品質。這樣其實就能理解到智慧辦公室對於企業的重要性為何、有什麼吸引企業投入資源的必要理由,以及企業端真實的痛點,這對於理解市場需求的幫助很大,也是較難從一般文章中獲得的寶貴資訊。

最後,因為是影音形式,內容會更精簡但不失邏輯性,對我而言是更容易吸收的資訊。當我想要了解更複雜的商業模式與名詞時,一些研究與學術單位,甚至是youtuber所製作的影片,都能將複雜的概念,利用具體的案例,輔以動畫或照片等,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說明清楚,我就可以再從中擷取更正確的關鍵字做google搜尋。

Coursera- Googl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最近在Coursera上Googl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課程,目前好像是有提供了五種專業類別,而我選擇了其中兩項—— Project management以及Data analytics來精進自己,這兩項專業剛好是我未來的職涯中,必須掌握的能力。前面有提過要向最好的學習,到目前為止,Google的課程真得令我滿意,因為他從業界務實的觀點切入,並舉例了很多Google內部的工作方式,以及其他不同類型公司會如何進行,我覺得對於求職、面試的幫助也很大。這個就等完課以後,再來跟大家分享心得了。

🌏 從不同的領域學 Learn From Different Fields

從不同的領域學,其實不是指要專精於不同產業,而是在學習與不同領域的人的溝通方式。身處在多元的社會中,在學校或職場上不免要和不同專業的人合作,而彼此因為思考的邏輯與著重方向不同,常會有無法溝通的時候。

像我過去是都市規劃背景的學生,與建築團隊的溝通對我比較容易,因為彼此仍有一些共同語言,但若要與IT、工程、行銷、品牌、設計、財會或業務團隊溝通時,我就產生了一些障礙,但好在這些都是可以被訓練的,透過互動來理解彼此的觀點,就能更清楚對方在意的事情是什麼、做事情的邏輯是什麼,接觸兩、三次之後,就不再害怕遇到不同背景的人,這也讓我發現同樣的事情可以因為不同專業的加入,讓它發展得更成熟與專業

有時候也會發現,儘管大家的背景不同,卻在各自的領域擁有類似的概念,甚至是可以互相挪用概念來解釋。舉一個小例子,我最早認識Level of Detail是在進行參數式的3D都市建模時,製作模型的細節程度取決於使用目的和運算效能,像是同樣一棵樹,可以用一個綠色橢圓狀的物體來表達,也可以精細到每個樹葉都建模出來的程度;後來在與人討論溝通的藝術時,對方也談到掌握Level of detail對於跨領域溝通有多重要;在學習Tableau時,也發現資料分析與視覺化,需要注重Level of detail,不同資料顆粒度會讓人看到不同的insight。

總而言之,儘管人傾向與和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人來往,但從不同人身上,帶給我的「衝擊」與「震撼」往往是更多的。

🙌 保有思考的時間 Keep Thinking

寫作就是我的思考時間,它幫助我沈澱與內化。最近,我也發現有很多高中生開始利用Medium書寫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他們的寫作展現了成熟、自信與邏輯思考能力,還滿佩服的,認真覺得大學面試官可以多參考這種非典型的學習歷程或是被審資料。

要把生活上的體悟、職場上的經驗內化,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更別說現代人習慣在網路上閱讀過量的文章,但苦無實踐的機會。若回到以終為始的思考,前面提到的三種原則會讓人發現自己更多的「不足」之處,再經由思考與沈澱之後,需要轉化成有力的行動,設定下一階段的目標並堅持執行,今年我開始嘗試設定自己的OKR,原本以為寫完之後會被束之高閣,但效果卻出奇的好,最近還進行了年中復盤(自己都很驚訝),這個有機會再寫出來分享。

🍙 結語沒別的,想感謝看到最後的你

--

--

Vivian Ku
Vivian Ku

Written by Vivian Ku

科技轉型顧問@英國倫敦,關注解決都市議題之新創公司、商業模式與未來城市產業趨勢,寫作是為了保持學習的節奏。文章分類: Smart City | Growth Mindset | Entrepreneurship | Reading. Link: linktr.ee/vivianku.growth

No responses yet